【台南景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為臺灣首座位於科學園區中之考古專業博物館 館內有常設展和特展可以看

按讚加入粉絲團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台南「國立臺灣南科考古館」,為臺灣首座位於科學園區中之考古專業博物館,「南科五千年」展廳呈現的是南科地區自新石器時代以來5000年歷史淵源以及南科遺址群在臺灣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與獨特性。

 

景點資訊

♦️ 地址: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導航

♦️ 營業時間 : 早上9:00 – 晚上17:00「每週一休館」

♦️ 兒童大廳預約 : 預約官網

♦️ 二樓特展時間 : 即日起 – 2024/09/01 【特展會變化主題】

♦️ 門票資訊:全票NT$80、未滿六歲免費

♦️ 停車資訊 : 戶外停車場  

南科考古館地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停車場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一開始到達「國立臺灣南科考古館」戶外就有停車場可以停車

蔦松家【室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蔦松時期人面陶偶出土於道爺遺址,藝術家利用高科技的掃描列印技術,重製放大再創作成為一組作品:蔦松家;爸爸、媽媽、兩個小孩和一隻家狗,將千年前的原始陶偶穿越到今天的時空,穿上科技感超現實外衣,以不同時空的藝術語法寫成一個新的完整句,繼續航向未來的宇宙成為明日的古物,說出人類文明演繹接力前進的概念。

南科考古館【大廳】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到達大廳後要先去櫃檯買票全票NT$80,票價不會太貴可以逛很久,購完票後就可以坐電梯上四樓逛常設展了

穿越時空的考古學家【互動作品】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千年前遺落的遺跡,可能有什麼線索能修復現今的科技?來自遙遠異地的考古學家來到地球探險,不慎飛行失敗掉落在南科一帶,他來到考古博物館內,尋找能修復飛船的遺跡知識,而展開一場在博物館內的探尋,人只要站在前方被偵測到就會出現在螢幕裡面

高鐵場景【電梯上四樓】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電梯到達四樓還沒刷票卡進常設展前,這裡也有一個很漂亮可以跟高鐵合影的觀景台可以拍照跟看高鐵經過

【第一展廳-環境變化】

滄海桑田 – 環境變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末次冰期約在距今18,000年前左右結束,氣候轉趨溫暖,融冰使全球海水面逐漸上升,而現今平原地區則約在距今10,000年前左右為海水所覆蓋,並持續上升,至距今6,000年前左右全球海水面才趨於穩定,而此時臺灣西部的海岸線己達山麓丘陵的前緣。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當海水面趨於穩定後,河流沖積及地體構造運動即成為影響地形地貌的主要因素。位在南科園區北側的曾文溪,其上游集水區多屬士質鬆軟的砂頁岩或泥岩地層,侵蝕作用旺盛,因此攜帶太量河砂在下游迅速堆積。此外,近麓山帶之海岸半原也文到造山運動之影響而逐漸抬升。

地層中的風景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地層中的風景中有不同的文化有名清漢人文化、蔦松文化、大湖文化、牛稠子文化等

牛稠子文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牛稠子期遺物的風格與現象的型式皆顯示本期傳承自菓葉期,所不同的是陶器不再施加篦劃紋,但同樣有相當比例的陶器來自澎湖,而本士陶器以夾砂陶居多,主要為紅褐色,但陶環則是灰黑泥質陶,陶器表面繩紋比例仍高,亦見有彩繪,並出現拍印紋,橄欖石玄武岩石器數量有增無減,並伴隨大量的粗粒砂岩礪棒,顯示石器製作工業的發達。石器種類有斧鋤形器、石刀、石錛、石鏃、網墜等。薑葬同機採頭朝南的仰身直肢葬。

蔦松文化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蔦松遺址位於臺南市永康區,座落於臺南臺地東北端,為臺灣西南地區最晚期的史前文化--鐵器時代「蔦松文化」的定名遺址。由遺址特質來看,是一處史前貝塚遺址(黃台香 1982)。經過多次考古調查發現蔦松遺址範圍廣大,面積約48萬平方公尺,遺址所在海拔高度約5-10公尺,主要範圍位在現今永康火車站東側約400公尺處(臧振華等 1994),以臺1線作為遺址北側邊界,南至龍埔里活動中心北側綠地(註1),西至永康火車站附近(劉益昌等 2010),東以南143道路(龍橋街)為界。

【兒童遊樂大廳】

兒童廳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兒童廳以臺灣南島語族的神話故事,融合奇幻想像和傳承智慧。「火的傳說」動手體驗鑽木取火及燧石取火「森林迷宮」透過聽聲辨位來尋找獵物進行團隊競賽「太陽與樹精靈」史前意境的遊具另外還有互動教具盒打造創意無限的考古遊戲體驗。

【第二展廳 -重返史前館】

重返史前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第二展廳則是以個別的視角出發,從漁、農、獵、畜、家、器、飾等七個主題來一窺南科地區先民的物質文化、社會文化、精神文化。本廳分區展出上百件考古發掘出土的不同性質、功能的物件,以及根據考古研究成果所復原的史前生活意象。步入展廳,不僅可看到不同面向的古代生活場景,也可同時觀察老祖先們所遺留的各類別具意義、富有巧思的器物。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身體裝飾除了是美學的展現外,更重要的意義是藉由這些外顯的象徹來傳達個人在不同社會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身分。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南科地區出士各種材質的遺留,顯示各時期的先民不僅熟稔各類材料的物理及化學特性,也對各種資源的分佈地有充分的認識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家戶是由一群同居、食的人所組成•這些同居者除了生者外,也包含死去的親人,甚至是牲畜。整個家戶空間通常包含家屋及周邊的空間及附屬設施,如灶、埕、葬地、垃圾坑/堆等。其間的配置反映家戶成員的宇宙觀。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農耕與畜牧是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革命性成就,人類自此開始主動控制食物的來源及種類。南科地區自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即出土有稻米、小米、豆類等遺留,顯示農業在先民抵台時,即是主要生計活動之一。

【第三展廳 – 科學考古學】

科學考古學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考古學者們是如何從一件件破碎又細小的史前遺留中推敲出過去人類的生活文化呢?透過對自然沉積的土壤地層以及人為活動遺留的文化層的觀察,考古學者們得以建立遺址中的時間關係;透過對平面現象的紀錄描繪出遺址中的空間關係;對遺址中出土的動、植物遺留的分析則提供當時自然環境的資訊;對陶器、石器、金屬器、玻璃器等器物的檢驗結果反映出先民們的工藝技術與貿易網絡,而對墓葬人骨的研究則揭示先民們的體質、飲食、疾病、風俗習慣等等訊息。

研究方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倚賴現代科學分析技術,針對發掘出土的物件所進行的研究是考古學與歷史學的主要差異之一,在第三展廳中將會實際從考古發掘現場取回的界牆、現象標本、動物骨骼與植物種子、人骨面貌復原模型等來一一介紹這些研究工作所應用的技術以及其研究成果。

漢人水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這區有一座完整的水井,被完整的搬進博物館裏面,呈現它本來的樣子,讓大家認識漢人早期的水井

重建古老模樣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顏面重建透過生物考古學、法醫人類學、解剖學與造型藝術等跨領域方法整合。綜觀南科滄海桑田五千年的考古遺留,呈現了生業、環境與物質文化的變遷,墓葬中人骨的顱顏型態學的比較分析,更是不同時期人群進出此地的最具體證據之一。

人股檔案室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成年個體主要依據骨盆及頭骨的形態做為性別判斷的基礎,同時以四肢骨粗壯程度或身高做為輔助工。未成年個體骨骼發育尚未成熟完整,在性別判斷上的風險較高,通常難以進行性別判定。

發掘現象【互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考古發掘目的是從遺址中尋找過去人類的遺留,進而復原出過去人類生活行為,然而遺留下來的器物與現象,有的是現代的人們所難以理解的,有的是因為保存不全,剩餘殘破片段。所以利用系統性蒐集資料的方法,將埋藏於土中的各種遺存紀錄後採集,並進行整理及有系統地保存,作為進一步研究的資料。因此考古發掘的過程中有四項基本工作,分別是發掘規劃、探坑發掘、發掘記錄與採集出士物。

【黃色天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黃色天井是來南科考古館必拍的場景,整片黃色的牆壁搭配人拍起來也特別漂亮

【博物館秘室】

博物館秘室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經歷十數年之考古發掘工作,南科出土文物之質與量均有驚人發現。現有南科園區考古發掘成果,出土之考古標本概分為四類,分別為人骨標本及其葬具、生態標本、遺物標本以及現象提取標本。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展示空間特別為觀眾呈現鮮少出現在公眾眼前的博物館文物保存與維護工作。以南科考古遺址的墓葬遺跡出土流程為例,說明考古遺物從現場發掘進行的工作直到進入博物館後的維護、保存過程。

【微觀史蹟特展】

微光史蹟特展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微觀史觀特展」臺灣史何止400年,在30,000年前就有人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考古學藉由人群的生活遺留來理解過去的行為與文化,發掘從舊石器時代到原住民文化的史前史發展過程,呈現出臺灣這塊土地上各個時期人群的故事,情境體驗展內有提供很多道具可以搭配場景拍照。

微觀歷史-拍貼機

南科考古館,台南景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南科考古館,台南景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喜歡拍貼機的特展裡面也有,可以來這裡拍拍照紀念一下

玩出新石器時代

南科考古館,台南景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南科考古館,台南景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近年來科技考古學的分析技術,將視野帶入百萬分之一的µ的世界,透過對遺物成分更精確的掌握,分析可能的來源地,推論人群取得物質材料的過程,或是貿易交換等社會關係,從而發現史前臺灣早已突破海洋疆界,躍上世界的舞台。以「橄欖石玄武岩」、「玻璃」、「瓷」的三個主題,從微觀研究成果來看臺南地區史前文化到歷史時期發展的重要對外關係。

玩出你的鐵器時代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鐵器時代的臺灣,玉器文化逐漸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由東南亞進口的五顏六色的玻璃飾品。

玩出你的歷史時代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特展內都有不同的造景跟服飾可以搭配著拍照打卡,但拍完後記得要把道具回歸原本的位置

熱蘭遮堡與濱田彌兵衛事件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1624年,改於明明重隊的荷關東印度公司由澎湖轉而以臺而為據站,並興建熱蘭焙堡,這一年亦被視為憂灣正式進入歷史時際的年代•初期团利害腦係而與日人,漢人發生衝实,别如濱田頭兵衛事件即發生在此時。

大航海時代看見臺南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隨著島外交流日漸頻繁、西方勢力進入臺澎一帶,臺灣正式以文字被記載在文獻與地圖中,登上全球貿易的舞臺,同時也宣示臺灣正式進入歷史時期。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

藉由考古遺址出士的外來物品,我們得以窺見歷史時期先民與其他族群熱絡且蓬勃的交流,印證臺灣當時確實是中轉交易的重要據點之一,成為世界體系的一環。在此同時,這些變化也對在地社群產生衝擊,例如瓷器、硬陶及貨幣大量輸入臺灣,原先的物質文化展現不同的風貌,訴說此時傳統信仰及價值觀的變化。

店家/景點資訊


交通資訊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社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