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景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館內展示多種臺灣歷史與臺灣自然環境的互動

按讚加入粉絲團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自2014年起,以「看見臺灣故事」為主題,帶領青少年透過策展,以自己獨特的眼光看見臺灣故事。十年間,我們不僅在館內、外辦理各式推廣活動、開發各式學習資源,更從2020年起,每兩年舉辦一次「故事臺灣獎」,鼓勵青少年以小論文、展示及創作呈現自己探索到的臺灣故事。

 

景點資訊

♦️ 地址: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導航

♦️ 營業時間:早上9:00 – 下午17:00「每週一休息」

♦️ 時光火車 : 時光之旅(2024年9月2日(一)起至12月15日(日)止暫停開放

♦️ 門票資訊:全票NT$100

♦️ 停車資訊:園區停車場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地圖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停車場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這裡有都收費的大型停車場可以停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門口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數百年故事的「斯土斯民」常設展,1177坪的規模,涵納1068件展品,每個單元由不同的文物及展示手法,交織打造出豐富而多元的視角。於此特別推薦常設展體驗的6種主題類型,更歡迎大家來這裡,找到自己獨鍾喜愛的「觀展路線」,這裡入場前都須要先購買門票

【一樓-大廳】

時光車站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時光之旅(2024年9月2日(一)起至12月15日(日)止暫停開放】火車站內熙來攘往、好不熱鬧!進入車站前,先來拍張紀念照吧!等待火車發車的時候,可以逛逛車站大廳,聞一聞、摸一摸、聽一聽……哪些是你認識的味道?這些工具摸起來是什麼感覺?顏色可以有哪些變化?嗚~嗚~~唉呀!火車就要開了!快點跟著動物們一起排隊,準備搭上火車展開一場充滿臺灣特色的五感奇幻旅程吧!

老三輪車拍攝體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老三輪車拍攝體驗與三輪車拍張照,製作一份屬於你的報紙!

時光探險兒童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時光探險之旅,開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兒童廳,是以歷史中的生活為主軸,介紹臺灣多元族群生活樣貌的親子互動體驗型展廳。展場分成三大空間,帶你穿梭臺灣的時光列車、與小朋友生活切身的蓋房子、做衣服、聽聲音的體驗活動,以及帶領小朋友認識幾種因應不同的自然環境,發展的人文景觀。這個展廳不僅可體驗歷史、感受臺灣多樣的族群文化,還可動手創作未來。

尋跡的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今年以「尋跡的人」為主題,向全臺徵募24位青少年參與3天2夜的故事臺灣學院。青少年在3位導師徐建宇、雪克、林彥翔的引導下,以顏色、流行歌曲、空間為線索,展開臺灣歷史的探究。本展將展出今年青少年們「尋跡」的過程與成果,並回顧我們這十年來推動「看見臺灣故事」策展教育的歷程,以及我們開發的學習資源。

【二樓-常設展】

「斯土斯民:臺灣的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陪伴我們的臺灣島嶼,一起穿越數百年的記憶流轉吧!在這裡,你會從神秘的起源傳說開始,跟著這塊土地,一次次歷經時代的更迭與鉅變,看見大歷史之下人群的樣貌、聲音與故事。展覽以「時代」作為單元,分為「臺灣,交會之島」、「最初的抵岸」、「倚海而生的島與人」、「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邁向民主這條路」、「大家的博物館」7大單元;從史前到當代,相異的時空情境中,是否喚起你似曾相似的共鳴

臺灣,交會之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要從「交會」開始說起。這是一段不同人群,碰撞、摸索,共有同一塊土地的故事。

最初的抵岸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史前時代的故事裡,誰是最古老的臺灣人?他們從哪裡來?又為何來到臺灣?在有文字紀錄以前,已經有一波又一波的人群來到臺灣。當時的人群,往往是以小團體或小型聚落的型態前來,落地形成繽紛多樣的文化。他們在島上彼此往來、交流,甚至以此為據點,前往其他世界。

倚海而生的島與人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6世紀中期,臺灣逐漸成為東亞貿易的會合點與轉運點,東西方各大海權勢力在此競逐,臺灣的原住民社會開始面對一波波外來衝擊。首先是中國及日本的私商、海盜,以臺灣為會合貿易的地點。進入17世紀以後,又加入了來自歐洲的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東西方文化在此交會,使臺灣成為東亞歷史舞臺上的要角。

山海之間的共存與競逐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7世紀貿易開放環境中的臺灣,於1684年被隔海西鄰的清朝併入其版圖。大量漢人移民持續渡海前來,在中央山脈以西的平原、丘陵、沿山等不同地形與區域,發展出各自的村落、產業及生活方式,逐漸形成了以漢人移民為主體的傳統地域社會,在地的原住民社會卻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衝擊。在這片山與海之間的土地上,不同人群相互共存,也彼此競逐

新秩序下的苦悶與夢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1894年,清國於清日戰爭中落敗,在1895年割讓臺灣予日本後,日本挾著強大軍力,征服並統治臺灣。臺灣的新統治者與過去的統治者不同,致力於貫徹國家的統治權,掌控土地及個人人身,乃至對人民忠誠心的要求。臺灣人在新的相遇中經驗了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走向民主這條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臺灣人普遍抱著脫離殖民地、「回歸祖國」的心情,熱烈參政,隨後卻受228事件的影響而噤聲。而後中央政府迫遷來臺,海峽兩岸軍事對峙,政府限縮人民自由權,實施長達38年戒嚴。隨著世代輪替、社會力的躍升,這條曲折的民主路,是不同意見折衝摩擦的過程,也是近兩、三代臺灣人相互看顧、多元對話的生命經驗。

大家的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未來」由各形各色的「我們」拼貼而成,因此充滿張力與不確定。但也有了無窮可能。在大家的博物館裡,我們同聲說話;將彼此的聲音,交織成未來的旋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玻璃牆內都有很多童年才會看到的專輯唱片、卡帶跟玩具等等相關的東西

黃氏家廟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祖先是臺灣人信仰生活的重要部分。為了感念先祖並祈求保佑,除了例行的祭拜外,部分宗族在經濟能力的支持下也會建有脫離居住空間的宗祠或家廟等祭祀場所,並於每年的特定節日聚集宗親舉行共祭,使祭祖活動組織化。雖然臺灣在明鄭時期就有移民進入,但宗祠、家廟的成立時間主要在清末以後。 黃氏家廟,也稱黃氏大宗祠,位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創建於清代道光年間,原為中國傳統四合院格局,是清代臺灣有名的郊商黃祿嫂捐其私宅及前後土地方建成宗祠,後又陸續改建而成現貌。

東安町派出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信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信仰是人類集體性的心靈活動,在人類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變遷與轉化,受到不同文化背景與生態環境的影響,造成多樣而分歧的樣貌。 臺灣的史前先民在新石器時代就留下了信仰的痕跡,之後的無論是原住民或漢人移民都發展出豐富而多元的信仰型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在多族群的接觸互動下,不同的信仰間產生了擴張、交融或轉化。17世紀以降,原住民和陸續來臺的傳教士、漢人移民信仰交會,日治時期則以國家政策影響傳統信仰的面貌。 臺灣的民間信仰多元且具有活潑的生命力,與大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空間來看,與臺灣地域社會連結,廟宇不僅僅是祭祀的場所,也是地方社會凝聚力所在。在家庭中,正廳則是重要的信仰中心。此外,有些信仰方式或許會跟著時代而改變,但是有些傳統的儀式仍持續流傳,如神明遶境或進香時,信徒在沿途設香案表示慶賀的傳統、祭神所用的祭品以及迎神賽會中會出現的民俗舞藝等。 信仰,是人們心靈寄託與尋求慰藉的依憑。現在,讓我們循著有形的展品,來看無形的精神力量。

山的彼端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的中央山脈及東半部地區,是原住民傳統生活領域;西半部則由清朝官府實質控制,並認為山的彼端(東半部)是「化外」、「後山」,不直接統治,劃設「番界」禁止西部人民越過。事實上,東、西兩邊不但沒有中斷交流,甚至常有人入山活動。像是西部的原住民、漢人常前往東部進行交易或移墾;19世紀,噶瑪蘭廳、恆春縣、卑南廳、臺東直隸州等官方行政單位也陸續成立。眼見越來越多人從山的彼端(西半部)前來,東部人們原本的生活也日益受到衝擊。

高砂義勇隊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政府1942年對殖民地臺灣實施志願兵制度,前後招募數千名時稱高砂族的原住民,前往菲律賓等地作戰。這些原住民總稱為高砂義勇隊,根據派遣出去的梯次,還有如「薰空挺隊」等不同的稱呼。

平埔原住民的人生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不同地方的平埔社群,原本有自己的生活文化與網絡,再加上與漢人社會、清朝官府、歐美傳教士等不同人群的接觸,每個部落的際遇與發展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與官府關係密切,身上冠有軍功、職銜;有的人則是收取地租的「番頭家」,或是跟漢人一樣投資經商;但也有更多人因為難以在原鄉過活,遠徙他處。從這些原住民社群人們的人生故事可以看到:在不同時代與際遇下,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各自採用什麼樣的策略來生存發展。

公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這「公廨」仿自 1875 年一位外國人 Paul Ibis 來臺實地踏查時,所描繪的臺南頭社一帶西拉雅原住民「公廨」圖畫。Paul Ibis 描述他所看到的「公廨」裡面,擺放著一對古老動物頭殼(即豬頭殼)和鹿角,當地人認為這是祖先遺留下來給他們的,會為他們帶來保護與健康。「公廨」裡面還有幾個水瓶、陶甕和檳榔樹枝等。Ibis 還提到,當地人在重要的冒險行動、婚禮、孩子誕生,以及人生所有重要時刻,都要來「公廨」祭祀。

平原:從鹿場到田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臺灣西部平原地區,本屬原住民傳統生活領域,並棲息梅花鹿等大量野生動物,亦是原住民重要獵場;但17世紀起,逐漸成為漢人移民居住與開墾主要區域。17世紀中期,南部地區就開始發展大面積蔗作,直到清代依然維持種蔗與製糖熱潮。在中國華南地區對糧食需求量增加之下,稻作種植也在18世紀漸往中、北部地區擴展,加上人們集資開闢大型灌溉水圳,不但促使臺灣米穀產量及價格提升,水田面積更持續擴張,甚至從平原延伸到淺山丘陵地帶。

丘陵地區的聚落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以丘陵地形為主的臺灣中北部地區,地形複雜崎嶇,土壤亦不甚肥沃,不適合大規模農耕活動,因此多以陂塘蓄水,再引水灌溉田園,搭配大量使用糞肥,提升土壤肥力。這使農家與土地緊密結合,形成住宅散佈於各處田園的散村聚落。

現代風格起步走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從都市、城鎮開始,20世紀前半的臺灣人,普遍感受到時代變革的步伐愈催愈緊,從視覺、聽覺、身體意識等感官,到社會結構、人際倫理觀念,都反映大不相同的新氣象,有人稱之為「文明」,有人戲稱為「毛斷」(modern臺語音譯)。自固有慣習裡游離而出的新一代臺灣人,憑著「和洋」(日本/西洋) 混雜的技術與形式,展開創作與生活文化的改良,現代臺灣的面貌也隨之逐漸成形。

近代教育與社會運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日本殖民者引進了近代教育,其主要目標是讓臺灣人成為「理想的日本國民」及殖民統治所需的基礎人力。但是近代教育同時啟發了臺灣人的自覺,也有不少臺灣人至島外接受教育,習得了近代議會政治民主等概念。這些新世代的知識份子不滿臺灣的殖民制度,透過政治與社會運動,取得臺灣民眾支持,形成新時代的抵抗行動,向殖民者爭取政治權利之外,也進行臺灣的社會文化改造運動。

【三樓-特展】

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特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這是一檔關於「移動」的展覽,我們將呈現原住民族人在不同時代中所經歷的7則移動故事──從族群、部落,乃至於族人個體等多重層次的變化與變遷,大歷史如命運般的推力,如何捲動原住民族在地理、身分及情感上的搬遷與挪動,而族人將如何去訴說這份生命視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單元「部落的回望」,談的是部落因不同國家政策而遷移的故事;單元「離鄉到都市」,談的是族人社群在市場推力下移動到都市的生活樣態;單元「身份的追溯」,則談出當代族人如何在今日追溯失落的族群認同。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這些真切的生命故事與歷史記憶,是由臺南、高雄及屏東三區的9個原住民文物館共同書寫,館員及族人透過田野訪談、歷史資料蒐集,匯集許許多多的在地聲音而成,並與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所共作完成的展覽。這不只是原住民族的故事,更是每一個渴望追溯這塊土地發生了甚麼事的人們,我們一起出發、一起探索、一起共鳴的故事。

【清法戰爭:西仔反印象記】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140年前,法國政府和清廷因為越南的外交歸屬爭議,殃及孤懸海外的臺灣,不只基隆、淡水和澎湖相繼淪為戰場,臺灣全島更面臨商貿閉鎖的經濟困境。這場蔓延超過一年的戰禍——「清法戰爭」,在臺灣人口中稱作「西仔反」,「西仔」即「法蘭西」。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面對這個臺灣涉外關係的轉捩點,本特展透過彙集十餘年來有關地方社會研究的成果,聚焦當時臺灣社會在強敵壓境下如何組織動員、團結北上抵抗侵略的過程;並重新解讀法軍留下的攝影圖像、戰場紀實與家書,重建戰場的動態實況。

書信裡的平安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法文史料中留有一些法國士兵從台灣寄回的家書,常見的書值內容是向親人特別是母親—詩耀自己的英勇,雖然跟戰場實況難免有所出入,卻是戰爭期間書信的常態,也都是士兵們希望講述給家人的故事

信仰的力量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來自地方社會的動員與抵抗,往往留存於各地的宮廟史跡,也可能銘刻在信仰文化中。基隆獅球嶺平安宮內的交趾陶,刻畫著土地公助陣力退法軍的故事;淡水地區廟宇的壁飾及匾額上,銘印著觀音菩薩、媽祖、清水祖師及蘇府王爺助戰抗法的傳說。持續至今的淡水與木柵集應廟保儀尊王遶境儀式、艋舺清水巖祖師廟的匾額,反映著福建安溪族群間的連結,也與當年張李成武裝集團自木柵趕赴淡水戰場的路線,有著歷史的延續性。

【戶外場景】

和樂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位於遊客停車場通往博物館建築的必經之路,是一座不鏽鋼雕塑,以雷射技術切割呈現一個花雕球,花團錦簇象徵融合的意象。球體裝置以正五角型為中心,五邊各別連結一個正六角形,幾何排列組合方式如足球一般。位於圖像組合中心五角型的是寬尾鳳蝶與土肉桂,以鳳蝶為臺灣多元族群的象徵,並由此延伸連結五種花卉圖像,由左起依順時針方向順序為臺灣百合、臺灣杜鵑、山櫻花、臺灣蝴蝶蘭、山芙蓉等,每一個圖像都分別具有臺灣意象的象徵意義,或是訴說特定族群的生活方式,或是移民族群連結臺灣與原鄉的記憶。

原初臺灣,未來之島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是距離博物館最近,也是觀眾最容易駐足觀賞的作品。以現在臺灣的衛星空照圖,輔以電腦繪圖技術,順著臺灣的地形紋理加以繪製,試圖呈現原初臺灣尚未經人為開發的樣貌,此數位影像再燒製高壓石英磚加以呈現。這件作品放在博物館西側廣場上,是對歷史的再現,是對真實打一個問號。而同樣一個影像,也是未來臺灣,呈現當前各界對都市文明與工業發展的反思、提倡的綠色臺灣科技島的願景,想像未來將臺灣還原、歸回遠古時期的自然純淨。

店家/景點資訊

  • 店家名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所在地址:709025臺灣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 營業時間:日 二 三 四 五 六 09:00-17:00
  • 店家電話:
  • 評價:★★★★★


交通資訊

按讚加入粉絲團

延伸閱讀

社群連結